在南京税收博物馆中,有一个中国古代税收文化展厅,这里陈列着从春秋战国到清末民初的税收历史文物。这一件件文物的呈现,仿佛向我们展现出一幅古代税收的“清明上河图”。
历史的兴衰起伏,与税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。在中国历史上,“盛世”的出现与减税政策的实行有着密切关系,比如汉朝的“文景之治”,清朝的“康乾盛世”等;而王朝的覆灭也多伴随着苛捐杂税的征收,秦、隋二世的灭亡均印证了这一点。历史的演变中,伴随着减税而出现的盛世,并不是偶然,伴随着苛捐杂税的王朝覆灭,也有其必然性。
“相地而衰征” 齐国减税富民
春秋战国时期,土地国有制度井田制开始崩溃,各国纷纷开始进行税制改革,征收管理逐步走向法制化。管仲在齐国推行“相地而衰征”的税制改革,《管子·大匡》记载:“赋禄以粟,案田而税,二岁而税一,上年什取三,中年什取二,下年什取一,岁饥不税。”其主导思想是,根据纳税人的经济状况分别实行不同的税收优惠政策,对税率结构调整提供了可操作的空间。
管仲还提出:“赋敛厚,则下怨上矣;民力竭,则令不行矣。”如果税收负担过重,纳税人就会对国家的税收政策不满,税源枯竭了,税收政策也没法得以真正的贯彻执行。在管仲减税富民政策的实施下,齐国对内大兴改革、富国强兵,对外尊王攘夷、九合诸侯、一匡天下,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。

清代赋税征收清册
租赋“二十倍于古” 秦二世而亡
秦始皇统一全国后,推行“一法度衡石丈尺,车同轨,书同文字”,颁发统一度量衡诏书,制定了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。南京税收博物馆里陈列的秦代“量”和“衡”的复刻件,就讲述着统一度量衡为秦代统一税赋的历史,为推行农赋和工商税奠定了统一的计量基础。
然而,秦代法律严苛,如果隐瞒租赁土地面积,少缴或不缴租税,就要受到法律的惩处。如果税吏已向农民征收田租,而不上报,就以“匿田”论处。此外,秦王朝还征收“户赋”和“口赋”(即人头税)。与春秋战国轻税形成了鲜明对比,秦朝“收泰半之赋”(2/3),即农业赋税从农作物收获量的10%提高到66.67%,征收人头税高达每人每年1000钱,还进行了不少临时征调,以至于“田租、口赋、盐铁之利,二十倍于古”。急征暴敛,致使“民不聊生”“天下父子不相安”“百姓靡敝,孤寡老弱不能相养,道路死者相望”“男子力耕不足粮饷,女子纺织不足衣服”。最终,“海内愁怨,遂用溃畔”,外表强大的秦王朝灭顶于秦末农民起义的汪洋大海之中。

刀币,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铸币之一,主要流通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、燕、赵等国。
“从民之欲而不扰乱” 文景两代盛世
天下苦秦久矣。汉代汲取秦亡的教训,为尽快恢复生产,实施“轻徭薄赋”“黄老之学”治国,实行“填以无为,从民之欲而不扰乱”的宽厚政策。
“文景之治”时,西汉将农业税从秦的“泰半”改为 1/15,即将税率从66.67%降为6.67%;后来又再降为“三十税一”,即3.3%,有些年份还实行免征,人头税也大幅减少。同时,当时还打击奴隶制残余,缓和了土地兼并,开征算缗和告缗,即向商人征收的一种财产税,把大工商业主和高利贷者从农民身上剥削来的财物收归国有。这些举措都为汉武帝的内外功业提供了物质保证,起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,但此项政策也迟滞了商品经济的发展。
轻徭薄赋的减税政策,体现了与民休息、藏富于民的治理原则,不但使得人口增加、粮食生产和商业贸易大幅度增加,让人民生活变得殷实富裕,还使国家财政收入大幅度增加,造就了“文景之治”盛世。

清代地丁银原件
废除杂税杂征 隋文帝励精图治
隋文帝时期,面对历经360年的分裂割据,励精图治,除旧布新,其中一项重要的措施就是减税。征服南方后,隋文帝免除了江南10年的田租徭役;开皇(隋文帝年号)十二年,又免除了河北河东1/3的田租。
此外,隋文帝还取消了“入市之税”,提高丁男丁女服役的年龄,缩短户调的额度,户调绢一匹减为二丈,户调布从五丈减为二丈五尺。其赋税收入仅以租调徭役为主,基本废除了专卖、工商税、杂税以及各种各样的杂征。随之而来的是开皇中期的富庶。到隋炀帝时期,实行高税负高征发的财政政策,开运河、征辽东,最后导致国破。

铜诏量,是秦代铸造的统一法度量政令的量器。
“滋生人丁永不加赋” 康乾盛世还富于民
历史上著名的康乾盛世,也与大规模的减税分不开。
清初,为适应封建经济的发展和政治需要,清廷对赋税制度进行了改革,取消了明末各种加派,重新恢复了万历时张居正实施的一条鞭法。但限于当时的客观条件,一条鞭法实行得并不彻底。
康熙四十九年,康熙皇帝谕告户部,从次年开始,在三年时间内普免全国一年钱粮,其减免力度是,将应征地亩银722万余两、应征人丁银115万余两,历年积欠银118万余两,全部免除。康熙五十一年,又发布“滋生人丁永不加赋”的诏令,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负担,亦使州县官压力减轻,不致通过苛派完成增税。
雍正继位后,实行地丁银的赋税制度,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,征收统一的地丁银。乾隆皇帝则是中国历史上减免钱粮最多的一位皇帝,他在位的60余年中,五次下达普免全国一年钱粮的谕旨。乾隆还通过对垦荒政策的调整和对新增土地摊征丁银处理的措施,较为彻底地落实了不加赋政策。
可以说,地丁银制的推行,在一定程度上废除了汉唐以来的人头税,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松弛,农民人身地位提高。按田亩纳税,使无地农民在法律上不再纳税,赋役不均的现象有所缓和,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社会安定。地丁银制对我国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有重要意义。另外,隐蔽人口的现象减少,人口统计相对客观、真实,这也是乾隆时期我国人口骤增的因素之一。
纵观历史,中国各朝的繁荣盛世,无不是采用让利于民的低税制,而几乎每个王朝的覆灭,都与横征暴敛的高税制有关。历史证明,大规模减税、休养生息、还富于民,促进了经济繁荣,使执政者获得百姓拥护,国家得以长治久安。
作者:吕璐 徐云翔
来源:中国税务报
实习编辑:司壹闻
特别注明:本文《历史朝代盛世(中国历朝历代的盛世)太疯狂了,》属于政策性文本,具有一定时效性,如政策过期,需了解精准详细政策,请联系我们,帮助您了解更多“资讯文章”政策;本文为官方(上海经济开发(园)区招商中心,欢迎企业免费入驻,可享受扶持奖励政策)原创文章,转载请标注本文链接“https://www.jingjiyuanqu.cn/zixun/2396.html”和出处“上海经济园区招商平台”,否则追究相关责任!